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用熱情紀錄大地—柯金源

一部對環境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讓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獲頒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Peace Prize)。但他拍攝環境議題的動機難免讓人懷疑這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在台灣有一位以拍攝生態環境為己任的環境紀錄者,以一種純粹熱愛這片大地的心情來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珍貴。他的紀錄片榮獲許多海內外知名獎項的肯定,啟發了人們對於發展與環境議題上之間更深的思考。而他就是目前公視新聞部紀錄片製作人------柯金源。

堅持理想的學習歷程


柯金源,出生於彰化縣伸港鄉一個靠大肚溪口的偏遠小村落。年輕時的柯導演其實並不是主修與環境或與傳播有關的科目,相反的,他主修的是機工科。但柯導演從以前就喜歡用畫筆描繪大山、大水。因此高中畢業後,他在補習班學習繪畫的相關課程,並且開始對攝影產生極大興趣。之後他亦然決然停止繼續升學,投入與攝影相關的工作。剛開始投入這樣的工作,柯導演說他身上的資源其實很少,除了自己慢慢摸索外,因為缺乏傳播等方面的知識,他在工作中,還抽空到文化以及淡江大學聽課兩年,並在民間的補習班學習攝影技巧。期間他遇到許多不錯的啟老師以及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時對還是學生的柯導演來說身上的器材並沒有很好,但談到這裡,他笑笑的說:「那時很簡陋。」「像我們那時是學生收入不多,剛開始要拍、要記錄都要租。」

之後當柯導演服完兵役後,在民國74年,經由朋友的引薦,進入人間雜誌當攝影記者。剛開始,柯導演拍攝的題目廣闊,不只有環境,還包含了人文,風土等地方風情,一開始他注重拍攝環境美的部份。直到1987年柯導演因發現主流媒體對環境所呈現出來的畫面與實際上情況截然不同,於是他開始大量收集資料。而在1990年後,開始一邊拍攝,一邊寫稿,並對環境議題提出針對性的批判紀錄報導。

家人從反對到支持

柯導演說,剛開始他要從事這樣的工作家人是反對的,尤其這樣的工作危險性比較高。但他向他的家人表示:「這是我的理想,而做其他的部分,我不喜歡。」柯導演就這樣堅持走這條路走了二、三十年。剛開始,他的家人無奈的接受了。直到後來柯導演入圍、獲獎無數,他的家人才漸漸肯定並支持他的工作。今年「產房」紀錄片就在美國蒙大拿影展Montana CINE Film Festival)獲獎,而其他還有許多獲獎經驗柯導演謙虛的說這些獎對他來說是個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告訴他的家人,其實他做的很好。


理想與犧牲之間

一個努力的男人背後有著家人默默的支持,這也是柯導能夠在紀錄片上堅持自己的理想,雖說在起初可能因久久回來家裡一次常常必須割捨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甚至與家人有一些小爭執,但在他不斷地說服家人自己理念之下,家人也由擔心慢慢轉向支持,而他認為在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就必須捨棄別的事情,這樣才能有堅定的信念來達成,他也相當感謝家人的諒解,另外是朋友、工作夥伴們的大力幫助,因為沒有他們今天也不會有如此這樣的呈現。

生長環境對他的影響

柯導演說他對環境的熱愛有一部分是因為他生長背景的關係。柯導演家住彰化伸港鄉,人稱是個風頭水尾的地帶,而也就因為位於水尾的地方,所以承接的水通常都是人們用剩的汙染水質。他說:「小時候,我們的大肚溪口受到台化嚴重的影響,那個整條溪幾乎都是黑色的。」他回憶說那時大家都不敢靠近溪水,用石頭去丟水花還會冒泡。這時柯導演一談到環境保育問題,原本溫文靦腆的模樣變的嚴肅,且用力的譴責。他說台化以前是彰化的大汙染源,但因為當時人們對環境保育的觀念並不深,所以台化做什麼,民眾並沒什麼抵抗,直到現在台化雖然有比較改善,對排放的設施依然沒有好好安排。

紀錄者為環境發聲

柯導演說他將業者破壞環境的行為拍攝下來,雖然很少受到大型公司的刁難,但是小型公司的威脅卻是不少,像是許多傾倒廢土的業者有時甚至與黑道勾結,一些恐嚇暴力傾向的行為常是難免的事。因為這樣的報導會導致業者必須增加設備成本。柯導演無奈的說,業者對於他們的報導並沒有釋出改善的善意,而且他並沒有立場去與他們協商,他說:「我們是一個報導者,我們要把這個現象做成紀錄下來,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報導出來。」

破壞者施壓力阻擋拍攝

  柯金源表示,某次在桃園觀音拍攝到中油承包商埋設天然氣管線導致破壞沼礁生態,因此他必須報導此不法行為,但是在承包商對他們言語上的恐嚇及企圖阻擋拍攝下,雙方因此起了衝突。不過他認為是據理力爭,此海岸線應是大家一起共同享有和維護,如果有任何破壞之行為,可以現行犯逮捕,因為攝影機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政府協助方面,雖然只是占少數,但令他記憶猶新的就是有一次前往山區拍攝植物途中因該道路進行封閉維護,而無法進入,就算申請採訪也是吃閉門羹,因此求助於林務局才能順利的隨著工程車進入。

  另外一件是去南極拍攝冰川溶化問題,但必須先經過阿根廷的認證,而認證的項目更是讓他們認為有所刁難,包括要找阿根廷當地的保人等,「沒有去過怎麼可能會有這類的朋友」,因此也請求外交部來協助尋找相關公民,拍攝才得以進行。

南極聖母峰最為困難

  拍攝過無數紀錄片的柯導演,認為困難度最高的一部是在他近日即將拍攝的南極州與聖母峰。因南極氣候的急遽變化最低可到零下九十度,對於拍攝作業及大家的忍受度實為一大考驗。而明年的聖母峰則是因路線的困難,像如何要從平地拍攝到峰頂、水土不服的問題也是他所困擾的。不過雖然如此他仍抱著期望,希望能拍到最原始的一面,當然前提是要量力而為,不會因為要拍攝而造成自己的傷害。

海洋破壞人們極少關心

  從小就在海邊長大的柯金源,對於海洋更是情有獨鍾,而台灣海岸線造成的破壞,民眾極少會關心到,加上每年所拍攝的紀錄片中之該類型寥寥無幾,因此他希望能在自己還有能力改變、倡導之餘,拍攝台灣周邊海域的紀錄片,來喚醒民眾對於海洋破壞的重視。

  

柯導演的期望

  柯導也希望他的紀錄片能夠讓民眾瞭解到這塊寶島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而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及變化,第二為希望能經由他的拍攝之下來凸顯這一系列環境破壞問題。他另外期許民眾在觀賞紀錄片之餘也能瞭解此現象進而降低環境破壞的可能性,如此積極的行動,實為人表率,台灣環境仍要大家一起共同維護,才能讓後代有源源不絕的資源可使用。

採訪心得

從一開始我們光是決定要採訪什麼人物就已經傷透了腦筋,後來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這次的採訪對象---柯金源導演。其實我們小組在規劃要問甚麼問題時,心情非常的忐忑不安,因為畢竟這是第一次要與訪問對像做較深度且面對面的訪問,我們很擔心所提出的問題會不會不夠專業、會不會在無心之中得罪對方、或是會讓導演覺得我們功課做得不夠等等,所以三個人把問題看了又看、排了又排,儘量想排出可以循序漸進又能得到最佳解答的問題。

到了採訪那天,我們與柯金源導演約五點半在華視,可是在從學校趕去的路上花了比預期中還要多的時間,我們一路衝一路跑很害怕會遲到,而在拍攝的過程中可能前置作業做的也不夠充足,拍到一半DV就沒電了,只好用數位相機勉強接續下面的工作,我想前置作業這一點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完善的硬體設備,才能無後顧之憂的訪問。

也因為採訪了柯導,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許多與環境生態有關的紀錄片,而我們也看到導演在敘述自己喜愛的工作時,眼神裡所發出的種光芒,那是對工作的熱愛,通常拍一部紀錄片所要花的時間單位都是以年來計算,柯導演犧牲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換來了一部部他的理念,我們認為也正因他的努力,使得更多的人都能開始正視到柯導演所重視的問題,我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不畏艱難,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